进入21世纪以后,时代发展飞快,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,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够更好的发展。
我们知道互联网发展,真正被社会所关注并产生商业价值,也不过就是近20年的历史。我们把前面一轮叫互联网1.0,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,就是在终端、带宽,以及商业价值挖掘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,我们知道有摩尔定律、吉尔德定律、梅特卡夫法则,讲的是这20年在终端、带宽及商业价值上的发展。
数据显示,20年前互联网用户不到全球总人口的1%,而现在已经接近40%;20年前手机用户只有全球总人口的1%,而现在已经接近3/4。20年前全球最大的15家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是170亿美元,按照去年5月份的市值是2.4万亿。我们很高兴地看到,在前15家里面有4家中国企业,就是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京东。
经过20年的发展,现在进入到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,或者叫互联网2.0,或者叫“互联网+”,主要的特征就是产业互动。比如我们会看到互联网“+零售业”就出现了电子商务,“+传媒”就出现大量的门户网站,“+出行”出现了优步、滴滴等打车软件,“+医疗”就出现了“春雨医生”、“好大夫在线”等平台,“+金融”就出现了第三方支付机构、p2p网贷等大量新型金融平台,“+社区”就出现了博客、微博、微信,以及人人网、开心网等社交服务平台,我们可以把这个名单无限列下去,这就是我们现在的“互联网+”行动,或者说进入一个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。
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行业的
四个特征
在这样一个时代里,作为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,首先就是互联网企业向传统行业的跨界渗透。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行业,我归纳了四个特征。
第一个特征是“边缘进入”。打车软件是怎么进入到交通运输领域呢?滴滴打车、快的打车的早期业务是协助打车,解决市场的信息不对称,所以这种打车软件出现,对于乘客、出租司机,以及对出租公司都带来收益,从这个行业来说是个边缘性业务。互联网医疗也是一样,无论是“春雨医生”,还是“好大夫在线”,它们一上来不是做互联网医院,即不做诊断业务,而是查询医院信息、网上约诊、就医经验分享等,这都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业务。互联网金融就更是这样了,第三方支付、p2p网贷、股权众筹等,所有这些都不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业务,而是边缘性、不太重要的业务。这便是“边缘进入”。有人说,这不就是蓝海战略吗?实际上不是的。边缘业务往往是块盐碱地,主要是为了站稳脚跟,规避监管。
第二个特征是“贴近用户”。我们看乘客是通过“滴滴打车”找到出租车,消费者通过“支付宝”连接到银行,患者通过“春雨医生”挂到医院的号……所有这些边缘进入的互联网企业,它的市场定位在哪里呢?它们大都将自身定位于传统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一个“第三者”,也就是它比传统的企业更加贴近用户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得入口者得天下,得账户者得天下”。
第三个特征是“平台思路”。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所谓互联网企业,它所采用的商业模式,都是开放型的平台模式。沃尔玛不是平台,可天猫是平台,传统的商业银行不是平台,但p2p网贷是平台。其他的,新出来的facebook、google、优步等一系列企业,大都是平台型公司,所以平台成为今天经济发展的一个弄潮儿。平台型企业与传统企业有着许多不同:首先它是轻资产,平台的最大特点是能整合资源;其次是平台会快速扩张,因为平台擅长借力打力,比如支付宝、财付通、apple pay、滴滴打车,都是非常快的发展起来,不是经过百年的成长变成这样的;第三是平台能够跨时空,互联网等新技术给平台插上了巨大的翅膀。
第四个特征是“喧宾夺主”。互联网企业从边缘进入,但这本身并不是它的目的;在边缘站住脚以后,互联网企业就会向核心业务进军。如滴滴打车发展为专车,接着是“滴滴出行”;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机构普遍从线上向线下拓展;互联网金融更是如此。许多领域的互联网企业都在迅速转型,向核心业务渗透,与原有的传统企业的关系从“互补”转向“替代”,展开正面竞争。
这便是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行业所出现的四个特征:边缘进入、贴近用户、平台思路、喧宾夺主,这就是从跨界到颠覆的过程。
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企业的
四种应对
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咄咄逼人,传统企业能做什么呢?对传统企业我也提炼了四点:全面触“互”,遏制进入,脱胎换骨,携手互助。
一是全面触“互”。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传统企业要拥抱互联网,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,都在各个业务环节,努力引入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。我们看到大量的案例,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,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在坚持,在研发、制造、营销等等各个环节上去接触互联网。张瑞敏说“不触网就死亡”。总的来说把互联网作为一个连接外部环境的新渠道,从外部导入增量,很多企业都从这里开始做。
二是遏制进入。这话说起来不太好听,但这是事实,面对互联网企业咄咄逼人,传统企业在发展自己、调整自己的同时,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,就要抵挡互联网企业的进攻。现实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种抵挡方式:一种就是利用它原有的市场地位去遏制进入,比如说中国银联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惩处,一些培训机构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制约等,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;另一种是运用政策规范去遏制进入。去年是政策规范的大年,尤其去年下半年在金融行业,政府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来规范行为。我曾经发过一篇文章《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第一个回合》,讲的就是当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一个行业掐架,掐的难解难分的时候,政府要做的就像拳击场上的裁判一样,把两人拉开。拉开以后政府给各自划分一个业务领域,所以我把政府的这种做法叫做“拉架式规范”,你看p2p网贷、网约车等的定位,都是如此。所有的指导意见大都遵循一个基本思路:第一,认同你是行业里一分子;第二,你不能什么都做,你的经营业务要在一个圈子里。政府对互联网企业的规范,是有相当的合理成分。所谓创新和违规,实际上只有一线之隔,从这个角度看是创新,从那个角度看就是违规。第三种是传统企业通过提升自己服务的用户体验来遏制进入,比如说最近很热闹的apple pay,为什么银联和各家银行都在力推apple pay,因为通过apple pay既可以提升用户体验,还能够维持原先的支付模式,包括原先的收费格局。
三是脱胎换骨。传统的企业抵制进入的互联网企业,有必要的一面,但是并不解决长远的困境,长远来说还是要脱胎换骨、转型发展。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型,原先朝南坐的,现在就面临竞争,比如说出租车是特许经营的行业,现在有了互联网,包括租车公司借机进入的,像易到用车、神州租车,就要重新判断市场。原先只服务于大客户的,就像很多商业银行,现在就要用互联网、大数据的技术,加强对小微客户关注,以避免被“农村包围城市”。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,无论是p2p做的业务,还是互联网银行做的业务,从目前来看似乎跟传统银行业务重叠不是很多,但是从互联网企业发展势头来看,很容易被围剿,所以思维上要转型。即使原先企业也关注小微客户,现在可能要依托互联网去贴近用户。包括媒体行业,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很大一点差别就是传统媒体离客户比较远,而新媒体离客户很近。前面讲的,贴近用户非常重要,所以企业和用户之间,哪怕留出一点缝隙,就有可能被某一种业务、某一种商业模式插入进去,抢夺客户。所以从思维上说,传统企业要努力学习和适应开放式的平台模式,需要在思维模式、营销模式、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去改变。
总的来说传统企业转型难度,会比新企业要高很多。一个就是我们常讲的“兴利容易,除弊难”,传统企业转型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,而互联网企业是一张白纸,一上来就去建,所以在主观上我们看到,尤其是传统行业的龙头企业,它的管理者往往热衷于传统的商业模式,因为这是企业成功的经验、是以往成功的关键,而人会被这种经验所困。客观上这种传统的模式,无论在内部组织结构,还是外部的客户关系等各方面,本身展现在协调困难上。整体上转型比较难,局部的转型跟原先整体上缺乏协调性。就像马云说转型就好像拔牙,你要停下工作,停下工作耽误时间,你要承受痛苦,还要付出时间和金钱,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转型来说,它所付出的代价,肯定要比新企业要大得多。但这是大势所趋,必须坚持不懈地转型。
四是携手互助。传统企业跟互联网企业还是应该要携手互助,不是谁去颠覆谁。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在同一个行业应该有很强的互补性,你做制造,他做服务,你做线上,他做线下,你做平台,他做用户等等,1+1大于2,谁也别想把干掉。当然这之间彼此有个利益分配的问题。
总的来说,“互联网+企业”和传统企业的硬仗,大概分成这么几个特征:第一,全面触“互”;第二,遏制进入;第三,脱胎换骨;第四,携手互助。最后行业转型升级完成是携手互助的一个过程,实现从竞争到合作的过程。
展望:从跑马圈地
到精耕细作
首先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是“+互联网”,还是“互联网+”?前者从定义上更多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,而不改变原先的经营理念和模式。这个做法遇到大量困难,有很多传统企业“+互联网”以后不太成功,尤其当“+互联网”模式跟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彼此竞争时,往往处在一个劣势。“互联网+”模式是反过来,往往是互联网企业做的,依托互联网的理念、技术和基于互联网开放式的平台,去建设一个新型的模式,所以“互联网+”就更多有一个质的转变。
第二个展望,也是我去年发过的一篇文章《互联网不再是一个行业》。我们可以有很多互联网企业,但是我们已经没有互联网行业这个概念。严格来讲互联网行业应该是做一些基础设施,但是我们现在讲的互联网行业,更多是指应用领域。我们看滴滴打车、好大夫在线、携程网、大众点评,它们虽然都叫互联网企业,但它不是一个行业。它们像是一群女孩,嫁到了不同的人家,叫“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”,就是人家的人,所以互联网企业嫁到传统行业,它就要必须熟悉这个行业的业务特征,必须接受这个行业的政府监管;此外,虽然在一个屋檐下,但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毕竟“男女有别”,由于其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,政府需要创新监管;最后,互联网企业“嫁”过来是为了过日子,别老想着东风压倒西风。如今常讲“颠覆”,我们希望颠覆的是传统落后低效的商业模式,而不是把传统企业都给颠覆掉了,这个社会成本就会很大。
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传统企业要破茧成蝶,需要更多的智慧,需要发挥它的技术优势,避免形成偏见,需要提升它的品牌效益,避免产生惰性,需要学习互联网企业的做法,比如有更好地贴近用户,更积极地发展平台思路,打造一些开放式的平台。
总的来说,“互联网+”时代,对于所有积极进取的企业都是前程远大的。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,最终还是会在“平台模式”汇合,“剩”者为王,谁能够建立强大的互联网机制,谁就有可以更好的发展。